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王舜谈摄影》19-1
日期:2016-12-30   来源:承德市写作协会   浏览量:


第19讲 常用摄影技巧
永远记住摄影界里有一句格言:一流摄影想法,二流摄影靠技术,三流摄影靠器材。
 
  一、突出主体的方法
 
  摄影是“四条边艺术”,所有的摄影作品都是由四条边的取景框框出来的,按动一下快门,就意味着一个框架作品的产生。摄影创作正是通过边框把构成作品形象的部分从所在的现实关系中框出来,使之自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系统,从而失去在现实系统中的某些属性和意义,而获得新的涵义。
  摄影与绘画同是平面艺术,绘画用的是“加法”,画家把他要的东西一笔一笔往上加;而摄影用的是“减法”,摄影家应设法把他不要的东西清除或淡化掉。光减掉还不行,还要用一些技法把主体突出出来。
  1.虚实法
  虚实法就是利用摄影镜头的大光圈缩小景深,使背景模糊,人物突出。虚实法的意义不仅在于能虚化杂乱的前后景物以突出主体,还能在一个画面中树立两个虚实的主体,使之产生对比、变化的效果。

 
 

虚实法突出主题。
 
  2.动静法
  动静法是利用照相机快门控制曝光时间的原理,选择较慢的快门速度,使画面上运动的部分留下动的痕迹,静止的部分从中分离出来。

 


动静法突出主体。

  使用这种方法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被摄体要包括运动和静止两部分;二是快门速度要慢到足以使动体产生移动的模糊。参考速度如下表:
 
 
  3.明暗法
  选择光线照明的角度,让被摄体有些受光,有些处在阴影之中,使之产生影调和色调的明暗反差而造成分离。一般选用侧光、逆光或顶光的光位,根据亮处曝光,使弱光的部分影调偏暗,同强光部分形成明暗对比。

 


明暗法突出主体。

  4.色比法
  在受光一致的情况下,可利用物体固有颜色的不同,使不同被摄体产生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让它们相互衬托而形成分离效果,从而突出人物。

 


色比法突出主体。

  5.错位法
  移动摄影方位,改变拍摄角度,可使原来处于重叠或接近重叠状态的不同物体造成错位,使主体分离出来。围着主体绕一圈,爬高趴低看一遍,对主体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找出最佳的视点,以求最大限度地表现被摄体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果拍摄运动着的被摄体,则要等待时机和抓紧时机,在动体移动至最佳分离状态的时候按下快门。如果取景框内出现地平线恰巧处于人物颈部,或者人物头顶矗立着树干、电线杆等现象,都错开避免。

 


错位法突出主体。

  6.透视法
  透视法,也叫远近法,利用透视的远近层次的感觉,来分离不同距离的被摄体,使之在平面上产生三维空间感。透视法有两种:其一叫做线条透视(有形线条和无形线条),规律是近大远小。另外,如果画面上线条杂乱,方向性不明确,不统一,读者的视线随着线条向外指引,就分散了注意力,从而减弱了照片主体的表现。其二叫做影调透视,也叫色调透视、空气透视、阶调透视,其规律是近浓远淡。

 


用影调区分不同的面。



侧面拍摄立体感强。
 
   二、立体感的表现方法
 
  何为立体?立体即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的物体。摄影,要在两度空间的画面里表现出客观对象的三度空间,立体感的表现的确需要技巧。

 


高角度拍摄立体感强。

  1.用角度表现景物的纵深面
  摄影作品能否表现出景物的纵深面与拍摄角度有关。从正面拍摄,看不到景物的深度,立体感不强;从侧面拍摄,能表现出被摄对象的纵深透视,立体感强。平摄,看不到景物的深度,如果高角度拍摄,画面上出现了对象的另一面,则会增强了立体感。

 


利用影调的变化增强立体感。

  2.用影调区分不同的面
  被拍照的物体影调缺少变化时,人们感觉到的是个平面;影调有了变化,便有了立体感。影调由光线决定。顺光,被摄对象获得相等的照明,影调变化不明显;侧光,则不同的面获得不同程度的照明,影调有了变化,立体感增强。

 


利用线条透视、低角度拍摄表现空间感。

  3.利用短景深
  清晰的景物在模糊背景的衬托下,有助于表现立体感。
 
  三、空间感的表现方法
 
  空间感与透视规律有关,透视上的变化是表现空间的重要方法。
  1.利用线条透视
  在本书第17讲中已经讲到了线条透视。不同距离的物体其形象大小不同——距离愈近,形象愈大;距离愈远,形象愈小;而随着距离向远处延伸,影像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这种现象叫做线条透视。线条透视,能有力地表现影像空间。
  在拍摄时影响线条透视的因素有:
  ①拍摄距离的远近与镜头焦距的长短。
  近距离拍摄时,画面上的景物近大远小,对比强,空间感强;远距离拍摄时,前后景物大小对比弱,空间感也会减弱。
  用同一类型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时,在空间表现上也会得出不同的效果。短焦距镜头能夸大前景中物体的影像,造成远近景物大小影像的强烈对比,空间深度感强。长焦距镜头压缩了前后景物之间的距离,大小对比不强,空间感弱。

 


逆光拍摄,利用影调透视表现空间感。

  ②拍摄高度。
  低角度拍摄时,前景突出、高大,后景相对缩小,可以极好地表现出空间深度。高角度拍摄时,透过前景看到后面景物,画面上前后距离景物的大小对比不如低角度时那么明显。

 


利用濛濛细雨造成的影调表现空间感。
 
  ③拍摄方向。
  从正面拍摄透视效果差,从侧面拍摄时,物体的某一个面表现得很大,而另一面表现小,在大小对比下,显示出深度感。

 


利用晨雾的影调显示空间深度。

  2.利用影调透视
  近距离的物体影调深、轮廓清楚、反差大;远距离的物体、影调明亮、轮廓模糊、反差小,这就是自然界中的影调透视现象。影调透视与大气的状况有关,雨过天晴,透视现象弱;大气中充满尘土、烟雾,透视现象显著。拍摄时可以利用一些方法获得不同的影调效果。
  ①选用不同方向的光线,影调透视的效果不同。逆光时,远景被光线照亮,影调浅;前景得不到光线的照射,影调深。选用逆光时,影调透视效果明显。顺光时,前后景物受到同等光线的照射,亮度相同,减弱了透视效果。拍摄时,有意选择深色前景,也会加强透视效果。
  ②控制景深使前景清晰,后景模糊,这样把前后景物区分开,显示了空间深度。
  ③使用不同的滤光镜可以增强或减弱透视效果。蓝滤光镜可以加强透视感,其他如黄、橙、红、绿等颜色滤光镜会减弱透视效果。
  ④利用影子的作用。如用逆光照射时,影子落在前方,它可以引导人的目光从平面的照片上向深处发展,加强被摄物的深度感。
 
  四、动体拍摄三要点
 
  1.尽量快的速度
  动体拍摄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快门速度,即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选取尽量快的快门速度,以摄取清晰的影像。

 


草原奔马,抓拍精彩的瞬间。

  选取快门速度的依据:
  (1)动体速度。动体运动速度愈快,快门的速度应越高;反之,快门速度可适当降低。
  (2)拍摄距离。拍摄距离愈远,快门速度愈低;距离愈近,速度愈高。
  (3)运动方向。运动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角时,快门速度相对最快;成0°角时,快门速度相对最慢;成45°角时,快门速度处于最快和最慢的中间。
  (4)镜头焦距。镜头焦距越长,快门速度应越高;焦距长一倍,速度也应提高一倍。
  2.抓拍动感瞬间
  动体摄影最重要的是抓住精彩瞬间。一要准确判断;二要熟练操作相机;三要有一定技巧。
  技巧:①事先把快门按钮按在即将打开的极限处,以保证瞬间出现时,快门立即打开。②在准确判断的前提下,提前按动快门,以保证快门全打开时,恰好是精彩瞬间的到来。

 


追随法拍摄动体。

  3.恰当的景深
  动体拍摄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对焦,所以利用大景深以保证影像清晰。可用缩小光圈、换用短焦距镜头、拉远拍摄距离等方法增加景深。只要把动体控制在景深范围内,即使不再对焦也能使主体清晰。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