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影像见证40年摄影者说
日期:2018-08-31   来源:中国摄影报   浏览量:

影像见证40年摄影者说

 

 

       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昨日起亮相国家博物馆,将摄影界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热情和行动逐步推向高潮。从1978年至今,摄影人以其满腔的热忱,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眼光,用大量充沛而感人的影像,形象化、全景式地展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国度,我们正在经历着这个伟大时代的方方面面。为时代写真,为人民留影,那些写满摄影人赤子之心的经典瞬间,那些被写入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时刻的影像定格,那一张张充满着自信和自豪的洋溢着奋进风貌的面庞,让图像证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次展览展出的200余幅40年历程的丰富而深刻的摄影作品,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发展变化的缩影,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抚今追昔、继往开来的新动力。

在展场内外,本报追踪采访了数位有着数十年摄影历程,亲自用相机见证了中国发展前进脚步的参展摄影家,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故事,听他们回顾摄影对于他们生活和眼光的改变,听他们在图像之外的真情流露,围绕改革开放以来摄影的改变、最为难忘的历史瞬间、摄影对他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新时代的摄影关注点等话题展开。他们简约而有力的话语,也显现着中国摄影人团结奋进、开创拓新的新时代风貌。——编者

余海波-《中国大芬油画村》2005年。万名画工临摹世界经典名画,获取新生活。大芬油画村诞生于1989年,依靠油画产业创造了年产值600亿元人民币的奇迹。余海波.jpg .jpg

2005年,深圳大芬村,专门仿制画家梵高作品的赵小勇在油画作坊里。

大芬村,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在这个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小村落,近万人夜以继日赶制世界名画复制品销往全球。

1997年至2017年,赵小勇临摹了超过10万幅梵高的作品。

余海波 摄

余海波:年轻城市人的变化

40年来感到的变化:1979年我开始拍摄照片,那个年代的相机属于“奢侈品”,但人们心中总是有一种拍摄的激情,有一种对艺术探索和用照片记录社会的责任感。中国摄影人40年来所记录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远比我们听到的要丰富真切许多。摄影所呈现的更多是中国历史及社会情境的变化,是关于人的变化,关于人文形态的深刻变化。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2005年3月7日,我到了深圳大芬村,被那里的氛围震憾,数万名画工从各地到了那里,每天复制着梵高、莫奈、达·芬奇的名画。在那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东西方价值观与西方文明交汇碰撞,人们跟着油画商业的链条,日复一日。画工笔下复制的千万幅经典名作,虽然已经转移了经典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与趣味性,却隐喻了其反权威的当代认知。这样的场景为我带来了一个深层追问,生命总会在自身的艰苦穿越中唤醒自己。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今天,以年轻人为主的城市总是显得格外诱人。年轻人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直接的理由和方式存在着。尤其是深圳,这座被世人称为“一夜城”的地方展现的是效率和节奏,价值和梦想。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摄影成了我的眼晴,那些被自己拍摄的各种人物常常感动着我,他们的命运反映着对自我生命的坚守。在工业区宿舍,在城中村出租屋,在孤儿院,在风雨中的工棚,在工厂流水线的人群中。摄影让我看到常态下无法看到的内容,城市中生命的神秘感,人性中的勇敢与懦弱。我向往这种内在而具有探险意识的摄影观看,更实在地说,是摄影为我所带来的力量推动着我前行,让我找寻到在这个城市里生存的价值与理由。

车刚-第一列开上雪域高原的火车(2005年).jpg

 

这是2005年,第一列开上雪域高原的火车。

“出国容易进藏难”,曾经是西藏交通运输条件的真实写照。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决定把铁路修到拉萨。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全长1956公里,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近千公里,海拔最高点为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车刚 摄

车刚:藏区发展蓬勃向上  

40年来感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前,西藏地区很多地方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交通落后,物质匮乏,各项事业都与内地脱轨。40年后的今天,西藏地区已与时代同步,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得了巨大的改善。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我在西藏地区从事摄影30多年,感人的瞬间有很多,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青藏铁路建设时,沿线的许多百姓每天都自发地到工地上,有的给施工的工人们献哈达,有的送上热乎乎的酥油茶,高兴得像过年一样,他们把青藏铁路当成党给他们送来的吉祥天路。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新的时代赋予摄影师更多的关注点,记录好藏区的发展和变化,记录好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我的责任,这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我是一位职业摄影师,30多年来,手里的相机基本未放下,摄影让我的生活丰富起来,让我有了美好的记忆。

徐勇-《小方家胡同。2002年拍的。这件作品做得比较深入,还延伸出“小方家胡同计划”。小方家胡同》2002年.jpg

2002年8月18日,摄影家徐勇拍摄了北京小方家胡同的100多位居民。被摄者自由组合,手持一张写有自己姓名、出生年月及身份的卡片。

两个半月后,这个有着500余年历史、200余家住户的胡同和周围的数十条胡同被拆除。

徐勇 摄

徐勇:图像概念领域更广  

40年来感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最大的变化恐怕人人都会说是市场经济,顺着时间逻辑当然还有数字技术。市场给了每个人全新的传播展示作品的渠道,提供了再生产的资金支持。数字网络和视频技术破除了纸媒局限,打破了传统摄影方式,对摄影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它给所有人的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摄影不再是摄影,进入了更广阔的图像概念领域。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1991年,我在王府井国际艺苑与朱宪民的那次摄影联展,让我印象深刻,外国人买了我十几张拍摄胡同的摄影作品。去年,我做了一个小方家胡同计划,我把15年前拍摄的胡同居民的肖像,用户外广告方式贴回原胡同所在地的楼区外墙,观看居民惊奇的表情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在新的时代,我会更多关注新技术、新材料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会关注摄影与社会的关系。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摄影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于摄影的痴迷与爱,可能一直都不会改变。

贾国荣-1988年初冬的北京,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美术馆举办,轰动社会各界。(贾国荣 摄影).jpg

1988年初冬,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35幅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展出,轰动社会各界。

曾在中国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人体艺术,首次进入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当维纳斯裸像站立于大庭广众面前被大家引以为骄傲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真正地踏进了高层次的审美领域。”

贾国荣 摄

贾国荣:抓取人物典型瞬间  

40年来感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市、农村发展变化很大,城市高楼多了,路宽了,农村的破房子少了,大的新房子多了。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变化还是国人的精神面貌,人们更加自信了。我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为人服务的,以记录人为主的,所以摄影理应关注和反映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瞬间。因此,摄影最难的是拍摄平凡的人和事。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在俄罗斯申奥现场,好多人高兴得哭了出来。我当时在场外拍摄,很多人在外面放鞭炮庆祝。突然,在爆竹的烟雾中,有个小伙子举着五星红旗冲了出来,那种胜利和骄傲的心情都展现在他的脸上。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就钻到烟雾里找不到了,当时的画面恰好被我定格下来了,中国摄影报1版也刊发了这个画面。申办奥运会可以说是改革开放非常标志性的成果,中国人的底气展现出来了。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新时代还是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发展中的人民身上,聚焦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特别是时间的节点,比如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坦克经过街道,老百姓自发站在街边,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因国家强盛油然而生的自豪感。目击真实就是见证历史。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摄影改变了我的命运,我选择了摄影为我的终身职业。改革开放40年来,我最重要的体会是纪实和新闻摄影的历史感、价值感。这种历史感、价值感见证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人民思想精神和素质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忠诚于摄影在于忠诚人民。

岱天荣-.jpg

1992年8月,西藏阿里军分区波林边防连的战士和他们的“特殊战友”黑牛。

“波林”,藏语为偏僻遥远与世隔绝的地方。波林边防连驻地海拔4600多米,日常用水要用牲口到山下去驮。这头黑牛,从1982年起服役了19年,每天驮水,不用人牵,来来回回。久而久之,战士与黑牛的感情越来越深。

黑牛去世后,官兵们为它立起墓碑和雕像。退伍老兵离开驻地时,都会举行仪式与黑牛告别。

岱天荣 摄

岱天荣:适应新情况新变化  

40年来感到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以来,摄影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从胶片时代完全进入了数码时代。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去年在内蒙古朱日河训练基地举行的沙场阅兵,核战略导弹方队通过检阅台,开进草原深处,卷起滚滚烟尘,那个瞬间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现在,我们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对于影像来说,就应该关注和记录这个时代的新情况、新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包括国之利器、国家工程,国家的科技创新等。

吕小中-1984年春天:古楼文化馆前排队买京剧票的观众   吕小中摄影.jpg

吕小中:关注摄影业界变化  

40年来感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数码器材的升级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摄影者,都可以从社会的侧面,仔细观察到社会的点滴变化。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是我第一次为报社拍摄体育运动照片。那个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没有马达过片器,有的只是一卷36张的135胶卷,纯手工操作,几天的拍摄下来,手臂就像要断掉一样,但是辛苦是值得的,我拍摄的那些亚运会瞬间,一辈子都会记得。

过去,我关注的是一些重大新闻和时代的变迁。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觉得身边发生的小事更值得记录。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我现在已经不太关注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的发展了,而是用更多精力去关注摄影者的观念和他们的想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更希望能有时间,坐下来看看书,了解一下国内外艺术界发生的变化,从而再次提高自己。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摄影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用较长的时间,5至10年或者更长,去关注一个选题或一件事情。虽然现在手机已经能够拍出漂亮的照片,但出门要是忘带相机,我还是会觉得少了点什么。

陈锦-茶境  西坝 1992.jpg

1992年,四川省乐山县一处茶铺。

“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川人爱茶,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会友、打牌、遛鸟、听戏、掏耳朵、摆龙门阵……在茶馆从早泡到晚,安逸得很。

随着时代发展,老茶馆也有新用途,居委会调解纠纷、创业者头脑风暴、办展览、听讲座……

生活很慢,发展很快。

陈锦 摄

陈锦:诉说普通人的生活  

40年来感到的变化:40年的光景,几乎是人生的半世,但回望改革开放这40年,时间似乎过得飞快,弹指间我们都长大甚至变老。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十几年前我在拍摄一间茶馆的过程中,刚好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一家老小将去世老人的灵柩送至茶馆旁,茶馆里的师傅便泡了杯茶敬予老人。起初我很奇怪这样的举动,但了解到其中因果之后便被这样的行为所震撼了:老人去世前几乎每天都会到茶馆喝杯茶,是茶馆里的老茶客了,老人去世后,茶馆师傅为了让老人入土为安,给老人献上人世间最后一杯茶,一杯茶水饱含了诸多深意和情感,这一幕令我至今难忘。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虽然我大学期间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我还是“不务正业”地选择了摄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有责任用镜头反映、诉说普通人的生活,用照片描绘他们的点滴。摄影伴我30余个春秋,我想它还将指引我走得更远。

安哥--1.jpg

1982年,广东揭阳,人们在打羽毛球晨练。

就在这个地方,1983年,一个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出生了。长大后,他连续获得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的羽毛球男双金牌,是历史上首位蝉联男双奥运冠军的运动员。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羽毛球运动人口超过2亿。

安哥 摄

安哥:拍的少了更重整理  

40年来感到的变化:1988年,北京国际新闻摄影周的理念为当年有追求的一代摄影人指明了方向。2003年,我们做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600幅作品横跨新中国50余年的民间历史,参展作品的摄影基本功过硬,深入反映百姓生活,丰富又真实,跟从前大不一样。

最难忘的摄影瞬间:1983年,我完成了作品《大龄婚礼》,那是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大龄青年集体婚礼,主角都是返城知青。照片中的一对大龄新人身处热闹场面之中,脸上写满沧桑,面对众人的关注受宠若惊,尴尬却写满全脸。同为知青,这一幕让我感慨良多。婚礼主办方是广州市团委,在1982年为解决大量返城知青迟到的婚恋问题而开办了一家婚介所,这可能也是全国首个。

新时代的摄影关注:我认为,纪实摄影需要有强大的时代背景信息量支撑,不做记者之后就会在这方面有所缺失。退休后我拍的很少,主要精力用于整理、编辑、推广自己和其他摄影家的作品上,我熟知大家的“家底”,也得到了大家的信任,看着那些保存不当的珍贵底片,我特别心疼。

摄影改变了的生活:我家是新加坡华侨,父亲喜欢拍照,家庭合影的很多底片保存至今,最早的可以追溯到70年前。上世纪60年代,我的奶奶从国外给我寄来了一台日本的Petri(百丽)135旁轴相机。于是,十几岁的我就喜欢上了摄影,常去公园拍照。1979年我入职中新社担任摄影记者,同事多有照相馆背景,只有我是从爱好转成了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

朴新成 李一森 张军 陈曦 黄丽娜 解放 采访整理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