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日期:2018-08-05   来源:刑天的邢   浏览量: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简单看一个有关2017年我国举办的各种摄影展览和比赛的不完全统计:

注:百度的,太多,懒得分类。但不包括数不清的以宣传地方旅游为目的的摄影赛、数不清的各种摄影月赛,大学生摄影竞赛,以及那些行业内自行举办的业余展览赛事,如铁路、公安、海关等等。

1、丽水国际摄影节

2、遇见平遥2017平遥国际摄影节

3、上海国际摄影节暨上海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4、温州首届摄影艺术节

5、连州摄影节

6、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7、第六届新疆国际摄影节

8、中国国际摄影交流节

9、北京国际摄影周

10、第九届 三影堂摄影奖

11、广州青年摄影十杰季赛

12、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13、第二届中国摄影奖

14、第二届“影像中国梦 摄影中国行”全国摄影大赛

15、第六届特克斯国际摄影节

16、首届中国神农架国际摄影节

17、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19、第三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

20、深圳国际摄影大展

21、第七届“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

22、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23、映·纪实影像奖

24、“从现实的维度出发”— 2017.浙江纪实摄影大展

25、第五届国际摄影展

26、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

27、广州影像三年展

28、中国商业摄影大赛

29、第二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30、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2017摄影比赛

……

而且,这些展览赛事的规模总体上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如丽水摄影节,就容纳了破纪录的大大小小1533个展览!!!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摆在中国摄影面前的无数充满诱惑的国际赛事和各种沙龙展等等。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展览如同出境,比赛如同选秀。

对于创作者而言,不论表现得多么清高或者无所谓,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得到认可,这种认可不仅是学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无可厚非。民国时期的朗静山、刘旭沧等人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奠定了自己在国内外摄影圈的地位吗?即便如梵高、薇薇安这样的传奇人物,生前也是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参加各种展览或者与美术馆接洽试图获得认可,只不过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罢了。

展览和比赛即是检验创作者艺术才华和努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支撑和鼓励艺术家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好的作品常常诞生于寂寞和世人不解甚至嘲笑的声音之中。即便是功成名就如毕加索、森山大道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熙熙攘攘的看客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们的作品呢?看着人来人往的拥趸者,他们的内心真的不寂寞?

日本当代艺术家奈良美智在韩国举办个展,看展的人们排起了长龙,粉丝见面会上大批女孩子们尖叫着把这位害羞的艺术家围在中间,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可是奈良美智说:

只有那位七岁的女孩赛荷真的懂我。

这位有些自闭(如同奈良小时候)的赛荷看完展览后,写了一封信给奈良美智,其中有这么一句话:

奈良叔叔,悲伤的时候好想喊你的名字。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但不管人们是否真的理解那些炙手可热的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如西方学者早就尖锐地指出的,这是一个难出大师的年代,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分科的细化,导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缺乏更为多样立体的学术背景,而是越来越趋向于变成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或者说专长艺术家。这当然会极大地制约当代艺术家成长为开宗立派式的大师级人物。另一个原因是,在今天这个艺术资本化加剧的时代,已然很难出现梵高、伦勃朗这样的悲剧。嗅觉灵敏的艺术资本会让每一个细微的才华都尽可能地膨胀为商业奇迹,如果梵高生在今天,他恐怕连孤独、痛苦的机会都没有。

但像中国当代摄影如此庞大的展览赛事数量,已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在虚妄的成就感和市场资本的诱惑下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一个个彩色气泡而已,早已偏离了摄影本身。

不用举那些每年在国内外获奖上百次的摄影师的极端例子,就从国内这些年的展览比赛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发出“没多少新作品”“又是某某的作品,早猜到了”“展览来展览去就是那些个熟悉的面孔”等等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局面无非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有些已经在圈内外有了一定认知度的作品频繁亮相于各种展览赛事,继续亮相,名利双收。二是更多的摄影师为了迎合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展览赛事而临时创作,这种临时创作由于缺乏前期必要的文化积累和图像积累必然极大地受到展览和赛事主办方、评委的趣味的左右。忽而纪实,忽而观念,今天主旋律,明天私摄影,前一组作品画风凌厉地痛斥环境问题,后一组又可能是有关拆迁户的充满浓浓温情的家庭组照。

如果说中国人这些年经历了三鹿、地沟油、转基因、瘦肉精、毒大米、苏丹红、避孕药黄瓜等等洗礼,早已五毒不侵,那么中国摄影人在这些年数不清的展览赛事的磨练下,很多人也早已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早就学会了“对症下药”“投其所好”,一会是忧国忧民的民生代言者,一会是满口道家禅宗海德格尔拉康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思想家,一会又是眼花缭乱煞有介事的当代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总之,某某展览或赛事需要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作品,只需稍作分析稍作准备,短时间内都可以拿出一两件像模像样的作品。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作为观者而言——不同于看戏,总希望展览和比赛中能不断地看到新面孔、新作品。但是从创作者角度而言,每年面对这么多高大上的展览比赛,不论是主办方的权威性、号召力,奖金奖品对摄影师的诱惑,还是无法推脱的朋友之邀,想要每个展览比赛都能拿出像样的新作品当然是不可能完成的,这违背了起码的艺术创作规律。

中国每年各种类型的摄影展览赛事之所以层出不穷,离不开当代文化艺术全面浮躁的现实语境。它与摄影师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与资本市场急于寻求新的投资热点有关,与当代摄影特别是中国当代摄影话语权自我确立的焦虑感有关,也与影像收藏者的复杂心态,以及广大普通观众对于摄影的隔膜和误读有关。

展览和赛事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或者不足,将会极大地挫伤摄影师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也不利于摄影艺术和摄影文化的传播普及。过多过乱,则又像魅惑人的迷香,让人沉浸其中却不自知。那些数不清的获奖头像,就像当代艺术曾经满天飞的“大师”头衔,已然成为了一个个真真假假、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平常心。

也许,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砍掉一大半展览和比赛,中国摄影才会有希望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