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纪念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学术探讨 |长线拍摄,思考很重要
日期:2018-07-25   来源:中国摄影报   浏览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新闻频道>>头条>>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年摄影展·学术探讨 | 长线拍摄,思考很重要

 

 

 

微信图片_20180719164546.jpg

深入与延展

何谓深入?我的理解,目的明、立意高、切口小、持续拍、有回味,即为深入;何谓延展?格局大、思路宽、形式新、影响广,即为延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树根,一个是枝叶,根深则叶茂,叶茂促根深。

如何把一个长线选题不断引向深入,并使其持续延展呢?这需要摄影师对选题项目具备一定的研判、执行、调适和控制能力。这种能力贯穿着整个项目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也决定了专题项目的成败。

前期工作包括:立项之前的细致观察、深入学习、调查研究、谨慎思考,对候选题材目的性、典型性、可拍性、延展性的评估决策,以及立题立项之后的项目书(文案)制作。延展性较强的选题,建议按不同板块或不同阶段设计几个子项目,分项拍摄。前期阶段是对选题目的、深度、延展性、风格定位、拍摄、结项、传播、运用等全方位作出最初判断与计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扎实的前期工作占据项目成功的一半功劳。

中期工作包括:摄影师内心与选题之间建立起“恋爱”关系,按照项目书所列的过程性要件抖擞精神,倾情拍摄,修缮文案等。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关键,是素材积累、整理、注解、拍摄调适、项目检验的过程,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什么喜人成果,需要摄影师耐得住寂寞,放得下功利。

后期工作包括:结项、版权登记、投稿发表、展呈推广、成果运用等。如果对自己的项目成果不满意,也不必气馁,毕竟素材在那里,可以通过分析问题,调整定位,拿起相机,重新出发。

需要强调的有三点,一是摄影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时,并不是说我就只顾埋头研究,闭门造车。不妨拿起相机,对一些候选题材试拍一轮,边拍边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么做也不会因为拘泥于案头工作而漏拍一些符合选题要求的典型事件、关键人物;二是不管你拍的是纪实项目还是艺术或商业项目,都务必注重影像的表现力,这是一个高效能项目对摄影师、对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三是切忌好高骛远、大处着手。尽量择取自己熟悉、有感且在认知范围之内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作为长线选题。策划时,尽量多切分几个不同小类的子项目,便于在拍摄过程中,思路清晰、主题鲜明、风格统一、有序整理。

总之,做好一个选题,尤其是长线选题,离不开对题材的深入探究、不断延展拍摄。深入,关键在“深”字,是深究的过程,更是深感、深拍的过程;延展,以选题时间跨度为经,以选题所涉广度、影响力为纬,尽力延之展之,选题最终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价值和信息量是不言而喻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记录当下就是留存明天的历史。

处理选题变化

我是一个侧重拍摄社会人文题材的摄影师,习惯于分期分批策划一些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个人拍摄项目。比如,以“用纪实摄影方式记录昆曲传曲人在当下昆曲保护、传承、发展中的执着历程及其事业探索,唤起全社会对昆曲这类首批世界非遗项目的珍视与关爱”为选题的《传曲人》项目,这是一个长线摄影专题;再如,以记录江南水乡在当下经济社会极速发展过程中人文景观对撞为选题的《新江南》项目等。

人文题材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都能触发我敏感的快门。看多拍多感多想多了,选题也就油然而生了。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发展,选题也悄然变化。 

一是直面选题变化,明确两个“不变”,即忠实纪录的原则不变,向上向善的初衷不变。否则,所做选题要么价值不高,要么短命夭折。

二是提升自身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度与洞察力。社会性选题的主体是社会,社会按着自身规律发生着变化,我们作为摄影师就要习惯用相机及时捕捉、记录这种变化。立项初期就订阅一些与选题相关的报刊杂志、新媒体,及时掌握选题领域的行业动态和知识。加入到选题相关行业的社交圈里,处朋友、多交流,勤拍摄。这么做了,就不会错过一些稍纵即逝的、处在关键转折点的典型事件、人物和环境,所拍画面日后或将成为自己的选题,乃至社会某个层面的标志性影像。

三是培养自身推进选题的定力。在拍摄过程中,影响我们既定选题走向的干扰因素很多,对于个人项目、长线选题而言更是如此,稍有懈怠,极易夭折。这些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于摄影师自身。比如,对选题价值、走向的认知发生动摇了,兴趣转移了,时间精力不够了,功利心得不到满足了,项目资金得不到保障了,外部拍摄条件恶化了等。碰到这些情况,只要立项前期工作扎实充分,就坚定拍下去。只要选题的主体事物未消亡,社会变迁反能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姿,这正体现出长线选题不断延展的特点。关于项目资金问题,公益性资助渠道非常多,除摄影外,还有文化艺术的、选题行业的、新闻出版版权的、文创的、志愿者项目等,都可以去依法依规申请。不要“关起门”来拍专题,把你的摄影故事自信、大气地“讲”出来,这样,你就不再是一个人战斗了。我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传播者”,而不只是摄影师。我们的一生拍不了几个好项目,不应轻言放弃。

选题随着时代发展,并与之交织演进,宏大的图片故事往往由此呈现眼前,你的选题或将成为时代发展进程中弥足珍贵的影像样本。

“对着拍”的思考

“对着拍”项目,为当下对话过往,为中外文化碰撞,也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这个项目平台上,对于摄影方式的探究、摄影人自身的成长都将大有裨益。

在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拍摄方式、角度来响应“对着拍”项目之前,我想先做以下两件事:一是评估自己对项目所推荐的40年前哪几个场景“来电”;二是把所选场景的过往与当下两点连一线,比照感知,给出恰当主题。而这个主题的去向,从项目内涵到表现形式一定是围绕“解放思想”展开的。基于这样的理解,拍摄方式、切入视角就有了方向感。拍摄方式可以纪实、艺术、商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哪个合适用哪个,或者十八般武艺全上。至于切入视角,还是要考究一些的,既然是“对着拍”,那么可以通过形似的场景,不同的主体、光影来反映主题;可以从项目既定场景出发,推演、延展出一个全新的图片故事;可以用不同人称,代入到前后两个场景之中,折射主题;也可以从40年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中国影像里得到启发,对图片内涵来一次全新升华。但在这个项目中,摄影方式、切入角度不管如何传统,如何创新,先后照片所讲述的图片故事还是要统一在同一语境之下,前后尽量保留一定的对称感,这种对称,可以是可见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在我看来,这种在两者之间搭建起来的关联要素,维系着“对着拍”项目存在的理由。我的这个想法来自于并置艺术和传播效果层面的考虑。试想,40年的视觉切变,若缺了两者间的适度联系,观者又怎能感知到项目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呢?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以新时代摄影人的方式,向往事、向故人、向那个时代凝望。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