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学术主题为“影像:时间与记忆”
日期:2019-06-25   来源:快资讯 咸人侃趣事   浏览量:

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学术主题为“影像:时间与记忆”


 

        2019年的北京国际摄影周将于10月19日-28日在北京举办。作为中国国内专业水准最高的摄影活动,北京国际摄影周每年都会确定不同的学术主题,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摄影师以学术主题展的形式,对学术主题进行解读。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学术主题为“影像:时间与记忆”,围绕该主题,由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委员会学术总监李树峰和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委员会委员藏策出任学术主持人并策划学术主题展,从中国国内的学术角度和国际的学术角度,对“时间与记忆”的主题进行表达与诠释。

影像与时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影像:时间与记忆”这一学术主题,学术主持人李树峰和藏策分别进行了解析和阐释。李树峰认为,时间是人类关于运动和变化的记忆,记忆是时间运动中的人与事件的变化,而通过时空控制和转换技术而行程的影像,其价值则会留给时间来积淀和决定。影像中的时间、由影像构成的记忆与真实性相关,而记忆又与现实相关,摄影过程就是选择性记忆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影像已经成为人类与现实之间的玻璃墙。在李树峰看来,影像直接构成现实概念,有的现实不被纪录,有的现实制成影像后不被看到、不被重视,掌握和控制影像生产和传播,就掌握了关于现实、历史的记忆。大众记忆的生成,消费意象的提炼,表面看起来与社会治理关联不大,但二者真正植根于其中的,是影像的生产和把控。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历史的回顾中,在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在人类命共同体的书写中,影像是离不开的视听书写手段,这关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关乎国家历史、现在和未来。

藏策认为,摄影是承载时间与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其承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传统影像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召唤记忆的,那么当代影像的方式则更加多元,可以是以文化符号、媒材语言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将记忆带入历史深层的哲学议题。由他主持策划的“时间与记忆”之“山水与风景的对话”,便是这样一个展览。影展由来自巴西的卡依奥雷塞维茨、阿根廷的玛塞拉•马格诺、伊朗的戈哈尔•达什蒂等3位著名艺术大师和来自中国的敖国兴、魏壁、严怿波等3位当代摄影艺术大师的作品组成,3位国外艺术家的作品突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社会风景摄影模式,展示了摄影作为当代艺术材质的全新可能性;3位中国艺术家则突破了郎静山的山水摄影模式,将山水摄影带入了当代影像的前沿。藏策认为,“山水与风景的对话”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学术突破,展览呼应了“时间与记忆”主题的方式,不再是通过具体形象与实践,而是翻新工艺、特殊媒材语言与特定文化符号。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