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李舸: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
日期:2019-04-27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浏览量:

李舸: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

 

 

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

——在中国摄影家协会2019全国会员和基层摄影人才首期培训班(江西鹰潭)上的授课摘录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李舸

(2019年3月29日)

1554792710394771.jpg授课现场

各位学员、各位同仁:

大家好! 

很高兴在2019年开春第一次中国摄协大培训,就与江西、浙江、福建三个省的朋友做交流。今天在座的是中国摄协会员,以及各省市摄协的骨干组织者和优秀创作者,我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摄影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强调文艺在社会发展当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艺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最近都在认真学习,各自也都有深刻领悟。摄影工作者就是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用作品体现摄影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作风建设,一定要重视,否则在艺术创作上也很难有提升的空间。摄影界有学者说,中国摄影需要平静如水的影像,更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人。“平静如水”在我理解,是内心有丰厚的思想积淀和知识储备,表现出来的一种平和状态,内敛低调、谦和待人。而不是咋咋呼呼、盛气凌人,弄得所到之处鸡犬不宁,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所谓的摄影家。

所以今天我们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针对大家下一步的艺术创作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应该怎么走。在座都是有造诣的摄影家、资深的会员,大家可能会在各自的创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到了一定程度,怎么能再往前走一步,或者面对一个新的创意、新的主题,怎样能表达出更遵从自己内心、更具有思想性,同时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形式。我想这些问题需要大家来探讨,这也是共同学习的过程。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其实我们苦苦找寻的,恰恰就是“培根铸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句话确实是高屋建瓴,有很高的政治智慧。那么具体到我们的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到底如何落实呢?

这四句话的四个关键词,就是“时代”、“人民”、“精品”和“明德”。

第一,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党的文艺工作者,包括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摄影人,我们要怎样与国家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同步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各类微信公众号里,很多摄影家都展示了自己这几十年来拍的作品。在梳理过程中,我觉得跟时代同步伐恰恰是一个重要抓手。 

中国摄协去年在国家博物馆做了“影像见证40年”大展。那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主办摄影展,社会各界对这个大展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在大展选片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恰恰也是摄影事业发展进步的40年。无论从创作的理念、涉及的题材、呈现的手法上,恰恰都与这40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同步。

其实做改革开放40年这么大主题的展览,我作为总策展人压力还是挺大的,我们广泛征集优秀作品。海量的照片经过几轮筛选,在选片现场,有两个字我记忆深刻,一个是“过”,一个是“停”。照片在大屏幕上播放,评委只说这两个字:“过,停”。凡是被喊“过”的作品,也都是摄影人积淀了几十年的,但为什么那么快就被否定呢?说明这些影像没有打动人、没有反映时代的变化,甚至有跟风模仿的东西。40年还不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很多影像都留不下来,经不住推敲,这个问题要重视。

我开始检视自己多年来的创作,到底有多少照片是被别人喊“过”的?有没有真正能留下来的?评委喊“停”的,让大家认可的照片一定是跟国家的发展进步,与百姓的生活变迁、情感命运紧密相连。大展开幕后,几十万观众到国家博物馆去看,我们内心还是非常欣慰的。但同时我也在思考,摄影人到底要记录下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让人记得住。当然,艺术家需要有个性,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但我认为艺术个性一定是要跟我们当今时代的发展,跟我们当下生活的变迁,跟我们当时思想的感受同步。 

我们开展摄影文化国际合作,跟很多外国摄影机构、摄影家交流,发现一个特别明显或者特别强烈的信号,就是很多外国摄影师都希望到中国来拍摄创作。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社会进程中,处在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代里。这个阶段恰恰是摄影人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的时候。如果对身边的变化,对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视而不见,那将错失良机,说得严重些就是失职缺位,我们所生产的影像也没有能留下来的价值。

当今中国的新时代,确实给摄影人提供大量的创作题材,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把握住了呢?

我曾与一位著名的外国摄影家交流,他在国外很多重要摄影赛事上担任评委,发现大多数获奖、入选、投稿的题材基本上都局限在我们生活内容的20%范围之内,实际上还有80%的空间没有被好好利用和开发,也就是说,有80%的题材是我们根本熟视无睹的,这个是很让人震惊的。

如果站在历史的维度,去审视艺术创作,会发现人的艺术创作永远无法脱离时代的大背景,历史越久远,时代的烙印就越深。比如书法,若论法道大致有晋韵、唐风、宋意之说。所谓:雍容晋韵,二王所开创的行书,最具中和之美、从容之韵,还有王珣的《伯远帖》更是体现晋韵的上乘之作。这些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可是这些人物即使再辉煌,也离不开后人把他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的评价。

前段时间日本在做颜真卿的展,反响很大。颜真卿可以说是初唐四家之后,非常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奠定了楷书的规制,即所谓:法度唐风,唐代就是定法度、立标格的时代。对颜真卿,我们也是站在这么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对他加以评价和传承。所以说,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如果离开时代的背景,不可能走得很远,更不可能成为经典。 

今天我不是站在一个多么高的角度,因为我本身没有那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通过学习确实能从中找到一些感悟,那就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归属于人民。“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也是摄影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比喻,他说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有无限的创作空间。“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自然的美,不仅仅是风光,更重要的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于生活美、心灵美当然更是和生活有关系,跟人有关系的。落实到摄影创作上,要善于关注身边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普通人,能把新时代追梦人的故事讲好,是我们很重要的功课。

前两天我参加一家团体会员单位的年度评选,发现投稿作品中,组照的比例很高,单幅的比例偏低。以前也经常遇到此类状况,甚至有的评选几乎全是组照,但总体水平不高。什么原因?就是一部分摄影人不会讲故事,不善于讲故事,或者不愿意讲故事,这个是大问题。把故事讲好确实是一个基本功。

第三,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今天要格外强调精品意识。在座有各级摄协主席、秘书长,都是资深摄影人,如果拿不出精品来,那些初学者,他们跟谁学?朝什么方向去努力?总书记要求艺术创作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也许今天在座各位都居高原之上,但其中有没有高峰?自己几十年来拍的照片,哪一幅照片你认为是精品?能立得住?说白了还是要经受时代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淘汰。

纵观历史,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他当时的官职有多高?对于大多数历史人物,能让后人记住的,一定只是他的艺术成就,他的精深思想,他的崇高品性。中国摄协开主席团会,我就曾经说过,如果真把自己当成一个官,那就是麻烦的开始。

一个协会的主席,或者主席团成员,首先是服务。艺术家作为个体,也许他不加入任何艺术组织,可以不依靠协会。但是反过来协会如果没有艺术家,这个协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中国摄影界拍照片拍得最好的,但我乐于为大家服务,也愿意接受大家的批评。我们这一届主席团成员都是愿意为大家做服务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算了一下,自己去年大约有200多天是在基层,大量时间是在县一级和乡村里。前几天,中国文联领导到安徽调研,还专门到我们与乡镇共建的摄影艺术乡村了解情况。经过艺术家、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携手努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无人问津的偏僻山村到热门的艺文打卡地,还两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艺术基因植入到乡村去,“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摄影提高乡亲们的审美能力,引导大家关注生活、表达态度。另一方面,还要跟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依托文创提升品牌,借助新媒体电商平台,把乡村的独特物产、手工艺品、传统文化、美丽风光等一一推介出去,让农民通过摄影文化产业,实现创业、就业,真正能富裕起来。 

当然这不是今天我们主要谈的话题,但通过这些实践,我认为要想出精品,有两条路:“能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能不能回答现实课题?”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要求是首次提出,可见用意之深刻,把明德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表达了党中央的决心,要求我们在有专业素质和素养之外,还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多下苦功,多练真功,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今天的照片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影像文献档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说明作品水准还有待提高。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最高的境界。所谓明德,《大学》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首先要明大德、立大德。

历史先贤早把现在摄影创作的方向、方式、方法阐述得很清楚了:“知止而后有定”,止是什么,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定而后能静”,就是具备了坚定的志向,你才能够内心镇定不躁。有的影友今天拍个这,明天拍个那,说明你还没定,那就不可能静,这是必然的逻辑关系。

所以志向坚定才能有内心的干净、宁静、入境,才不浮躁。“静而后能安”,才能有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从而安稳有序地创作。“安而后能虑”,虑就是考虑周详。可是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多少时间是在“虑”?对于初学者,也许还不太重视“虑”这个概念。但对在座诸位,如果不会虑、不懂得虑、不愿意虑的话,那就不可能出精品。“知止”是什么?就是精品意识。

精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表达层面,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境界。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仅代表艺术家的艺术造诣,还能显示他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地位、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德的要求,是站在国家治理层面,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高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过来逻辑是:要治国先要齐家,想齐家就得修身,修身要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于格物。古人说的非常好,格物就是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的一种方法态度。对我们来说,是有没有去研究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意愿,如果你这个意愿都没有,只是为了表面的光影、构图、色彩,是不是浅了一些?今天我还要格外强调:诚其意,正其心,这涉及我们摄影界创作风气的问题。

有的人挖空心思想着出新,但却始终没有逃出跟风、重复的魔咒。刚才我说了,现在很多照片的题材还只是在社会生活的20%这个圈里打转,还有80%的精彩视而不见,这说明我们的眼界还不够宽、格局还不够高。有的人为了猎奇,去挖掘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内容,然后出这样的标题:最后的XX、遥远的XX,好像这只有我发现了、我拍完了就永远消失了。还有人做过拍完照就把拍摄现场给毁了的行径,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当然也有道德问题。 

有些事做得不够好,那是心态不够正。如果总以一种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方式去窥探别人隐私,消费别人的苦难。我觉得这不道德,这更谈不上诚其意,正其心。 

学习政治理论,有人觉得很枯燥,但实际上深刻领会,会发现有很多论述都针对具体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态度。“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时代画像,针对的就是摄影创作的题材和内容。画什么样的像,从哪个角度去画是大学问。为时代立传,针对的就是摄影创作方法和态度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摄协申报了“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 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去年10月17号国家扶贫日,我们在中国文联做了展演,有图片实物展览,也有舞台上的短片播放和参与者的现场讲述,很多人都看得热泪盈眶,很感动。我们的项目在全国选了17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调动了8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不光是摄影人,还有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民间文艺等门类的文艺工作者,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专家参与。2018年只是第一年,这个项目要连做三年,目的就是让摄影人能够扎扎实实在村里驻点,把一个村庄或者一户人家给解析透,按照田野调查的方式去做扶贫问题的研究。一年来,很多主创人员都感觉到真的不一样,有人说这一年比前十几年的收获都大,因为方法很重要。

为时代明德,实际上解决的是摄影创作的定位和目标问题。明德首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有思想的深度。我觉得艺术创作要有最基本的三点:第一,要有强烈地想去表达的冲动。有人说国展马上开始征稿了,我现在就有强烈表达愿望,要投稿,争取入选,这不是艺术创作原动力。有评委说过,如果把国展入选,把影赛获奖,作为你创作的最高目标,路会越走越窄,而且也走不远。第二,要有深厚的思想积淀,并主动在揭示和评判中去思考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状态。第三,要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呈现。独特有两个含义,一是视角上独到,二是思想上独立。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前段时间召开了全国摄影工作会,今年是中国文联系统深化改革的推进之年,有很多具体任务等着各位去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会员信息核查、登记问题。有些协会的部分会员处于失联状态,所谓“连长找不到兵”。我们下一步要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会员管理机制,还要建立会员艺术档案,目的就是要充分展示和推介摄影家的作品,能够在中国摄影家协会这个国家级平台上,或者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舞台上帮助摄影家实现艺术理想、艺术梦想和艺术价值。 

如何入会是很多影友非常关心的问题,好多人认为自己够分了就一定能入会。其实够分只是说明你具备了申报的资格,还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评审。但我们绝对不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会努力给大家营造上升的空间和平台。反过来,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已经入会了,就功成名就了,多年不进行摄影创作,还有打着会员的招牌行为不端的,我们也要采取督促和惩戒措施。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在推进会员管理改革方面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示范,就是实行了会员名衔制。

下一步中国摄协要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这又给摄影人一个非常好的梳理艺术创作的理由。在这么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好好琢磨琢磨,这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三四十年都拍了什么,把自己的照片都翻出来看一看。

 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收获。每次看自己拍的照片都会有提高,当年被淘汰的底片,现在看着还挺是有味儿,当时觉得特别好的,现在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也许说明我们在进步。

我是从一个爱好者一步步成长为专业摄影师的。到《人民日报》工作6、7年后,我才敢试着去参加一些比赛。去年底,我参加一个机构搞的十佳摄影师评选,发现有几个作者的自述写到:几个月前刚买了单反相机,或者去年才开始学习摄影。初学摄影就敢参加年度十佳摄影师评选,我当年是没这个勇气的。我到现在为止,也不敢出画册,因为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始终处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否定自己,也会有很多新的认知。因为是媒体记者出身,对印刷,对纸张,有一种莫名的敬畏,自己认为不够好的东西,随便印刷成册,总感到是一种不尊重。

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当个会员、获个奖项、出本画册、办个展览就自动生成的,也不是搞个培训班,办几次活动就打造出来的。艺术家是靠自己内心的力量成长起来,跟外界有关系,但也不是百分之百都发生关系。所以艺术创作还关乎自我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

我总是设想,什么时候参加摄影创作活动,大家都不急举相机拍摄,而是心正、意诚地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那也许摄影事业的大发展才真正到来。现在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来得太频繁,反而让大家觉得摄影太容易了。

前段时间我出差,碰到一位地方领导。他说,摄影太容易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我感觉这话不大对,现在最便捷的写字方式是拿圆珠笔写,圆珠笔滑溜又不用吸墨水,但圆珠笔写出的汉字是艺术吗?即使拿毛笔写出的字就是艺术?都不一定够不上。书法才是艺术,书法强调的是法。人民日报社老社长邵华泽是书法家,有一天邵社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送我一本帖。那是他父亲写的,叫法书,这才是最高境界。刚才说唐风定法度,书法最重要的是笔法、墨法、章法。“融”不就是从比我们历史悠久的,比我们思想深厚的,比我们理论扎实的艺术门类,找到一些借鉴吗。我们现在太过于强调设备属性、技术属性,所以忽略了很多东西。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的随笔集《以蓄满泪水的双眼为耳》,记录了她的履职、创作和人生感悟,我读了感觉很平实。我是一个新主席,刚开始对文联和协会的很多工作程序和履职规定不了解,恰恰是文联的朋友推荐我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读后感,这跟我们的创作有关,更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几个关键词:

快乐。快乐有三:身体的快乐、人际交往的快乐、精神的快乐。人民日报摄影部现有在编人员6位,可退休的老记者有14位,每年春节前我都尽可能地把报社发的慰问金挨个送到各位老先生家里,因为这些老先生对我都有恩。我刚到人民日报社的时候,他们是手把手教我的老师,现在虽年事已高但个个身体好。我去他们家经常找不到人,一问,出去拍照了。就是搞摄影的快乐。再看看摄影圈人际交往的快乐,在座两三百人,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五花八门。我们搞培训也是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机会。最后更重要的是精神快乐,因为之前已经表达过很多这方面的观点,就不详细说了。

德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黑塞说:“今天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自己生平的画册时,禁不住惊叹:我们能躲开追逐和奔波而获得静心养性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我觉得人生难得平和的心态。如果一天到晚躁动不安,我不认为这个艺术家能够出多么好的作品。 

修行。摄影是一种智慧的修行,拍照的过程,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是修行。我的创作重点始终在中国乡村,游走其间,我发现祠堂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但现在好多祠堂没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切断了人与乡土的情感关联,失去了文化聚合的平台。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强调的是家庭本位、宗亲本位。有摄影家探讨纪实摄影中关于乡土的题材,对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谈了些观点,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什么是人文?这个概念其实有多种解释和说法。我觉得追根溯源人文这个概念就是《易经》中的一句话:“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明以止,这就是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重要核心和精华。“文明以止”套到摄影上特别贴切,我们常说:人文摄影、人文纪实、人文影像。不是你拍了人就是人文,也不是你拍了人与事、与物之间的变化、变迁,就是人文。首先是“止”,知止而后能定。从字意上讲“止”是什么?“止”有“点到为止”、“适可而止”之说,分寸、法度、意境也许都表现了,所以说“知止”是一种境界。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止”也是对自己的约束,止其所当止。自己的言行能不能如日月天地般光辉所汇聚成正能量,通过礼乐的方式去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和后代。就是所谓的德行,是真正人文精神的核心。

摄影人出去创作,如果动机不纯,拍得再好也不是人文。解海龙的人文主义精神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他所有关于希望工程的摄影创作,从最初想去突破自己过去的影像,在夹缝中求生存,到后来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现在做了30多年,这就是人文精神最恰当的体现。可是反观有些人,当把一个苦难的孩子拍在画面上获大奖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乡村,有没有想会不会打扰人家的宁静生活?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想成为让人家尊重的人,这都是需要好好思考的。 

人世间的修行,强调精神上的喜乐,就需要自由自在地于欣赏和爱中获得。拍照片首先就是一种欣赏和爱的表达方式。有人说帮助别人,内心很快乐,把关爱别人融在自己的血液中,才是更高层次的修行。

阅读。“技术的战车把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神性不断被界面颠覆和碾压。”这话放到摄影领域也很精准,通过手机小屏幕、电脑中屏幕、投影大屏幕所展示的照片,更多的是娱乐性质,还不全是严肃的艺术呈现。

为什么到今天为止,中国摄协的金像奖、国展还坚持纸质作品投稿?就是要强调呈现的重要性,强调艺术创作的完整性。“个性化制作、视觉化呈现、互动化传播。”去年第12届金像奖作品展,中国摄协推出一种新形式,让获奖者自己去放大制作展品,结果展出效果非常好。因为每一个作者都努力把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并准确呈现出来。当然,当代艺术中也有通过电子、流动介质等各形式,甚至以不强调成像只注重观看的方式来表达。但是对于普遍情况,或者对大部分人来说,纸面的神圣性是不能被剥夺的。

还有就是“读图时代”这个词。有人说现在进入读图时代了,大家都开始重视摄影了。目前人民日报社与中国摄影家协会无缝对接、战略合作,确实把摄影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前段时间,中宣部还专门组织召开关于摄影工作的重要会议,说明我们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读图”,可不能自我膨胀。“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读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损失的恰恰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每天海量的照片浏览,有几张能被记住?有几张照片让人们有深刻的领悟和感受,估计少而又少。 

书中说,解决这个问题要做两件事:

“第一,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自己想做的。”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幸事,是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前夕,还在为自己喜欢的事儿忙碌着。摄影也许能给大家提供这样一种境界。只要有条件,我们时刻都可以做与摄影有关的事。我拍照往往是在出差的路上,在高铁站、飞机场,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关键是我知道拍什么,要截取生活中的哪一个片段留下,所以每每拍得津津有味。我除了拍照以外,还尽量多去学习,多去尝试不同的艺术门类,这是希望给自己的艺术思维注入些强心剂。 

“第二,心里一定要住着老师。”我现在做主席,内心却越来越感到恐慌,是“本领恐慌”。我越觉得畏惧,就越想去多学习,越觉得我内心住着一位老师是多么重要。“无论我们的日历年龄如何快速叠加,因为心里有老师,所以那些虚妄和焦虑便挤不进来。"

刚才我说摄影是方法论,其实摄影还是学习的理由。我曾经非常热衷拍某一类题材,正因为接触了,并想深入了,才有理由和动力去学习、钻研这一题材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学术动态。

通过摄影,这些年我学了很多知识。因为过去你不涉及到某类题材,就不想着去学习,真把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也看不进去。但是当你通过摄影关注某类题材,你就愿意去读书,有兴趣去读书。 

摄影是不经意间的阅读。我认为阅读不仅仅指的是读书,还是阅读生活、阅读人生。所以“不经意间的阅读往往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不断擦亮你注视生活的目光。”我现在觉得自己逐渐有底气了,因为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见识,当然底气不等于气质,但是确实能改变气质。

艺术。“艺术照亮思想的表情,照亮人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轰鸣和皱褶”。我们总说拍照片拍表情,甚至有人一拍人物就说:“你笑一个",这是最粗浅对表情的理解,我觉得思想的表情才最重要。艺术的重要功课在于提炼,出自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的提炼,就是精品意识。

“艺术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具备永远打不倒的价值。”搞经济的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确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但仅仅这些不够,还要重视和尊重艺术工作者,还要注重思想的力量,一个民族才能具备“打不倒的价值”。 

独立。独立对我们摄影人来说格外重要。人类都长得差不多,男女老少的五官、四肢差别不大,但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即使双胞胎的生活也不可能一样。可是为什么很多影像都同质化?跟风、模仿,甚至是剽窃。因为没有独立的思想评判,没有独立的艺术人格。“影像的力量来自于给人心灵垂直打击的思想的力量。”如果没有思想做支撑,你的作品就苍白无力。“在众声喧哗的多彩时代,我们制造出的图像,是不是能够留下自己的痕迹?”如果没有自己的痕迹,总跟着别人走,这样的艺术人生是苍白的。拍照片也一样,“只有那些真正直面并穿越艰难的图像,才有可能将属于自己的痕迹,长久地浇铸在历史的精神深处”。现在“大师”满天飞,还有“大咖”“大腕”。但这些“大”都是别人有目的加给你的,这些“大”很难长久,更不可能跟着你一辈子。人只有时刻保持独立、清醒,才能交到真朋友,也才能在学习交流中不断前行。

谦逊。“艺术应该是一所教导谦逊的学校,它终生教导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并且有能力欣赏他者。谦逊并不是自卑,它内含着开放、自省与自信,当我们有能力与不同文化相互凝视和倾听的时候,这凝视和倾听会唤起我们对自身新的发现,对世界不断的追问,对生活永远的敏感,对人类深沉的同情心和爱,唤起我们在浑厚、斑驳的现实中积蓄明澄而乐观的能量。”

说到底,谦逊是欣赏的通行证。而每一次欣赏,其实都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的价值、历史的进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摄影的名义,更响亮地回应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便是摄影艺术于社会发展的真正意义。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李舸 《原乡》系列摄影作品


分享到:
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