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蔡焕松先生讲课笔记(之二)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4:18: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19 04:30 编辑

  

      听蔡焕松先生讲课笔记
             (之二)



  三、 关于影像话语
.
  有三种分类
1、再现语言。客观精确地再现,有丰富细腻的影调表现。直到今天,这一美学追求仍是摄影不可撼动的主流。新闻纪实摄影尤其如此。
2、表现语言。最大特点是诗性。与绘画结下了难解难分的渊源。陈复礼是这方面的高峰。
3、符号语言。是一种语言模式的切换,是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转变,语言特点是隐喻性,用符号语言代替传统语言去说某种观点和事件,使画面语言扩大了外延,更具有震撼力。
4、同一景观有不同的语言应用。
.
   四、 影像语言的呈现方式。
1、单幅。犹如文字上的词汇、词组
2、组照。犹如一个完整的句子。
3、专题。犹如一篇文章。
  我们很多人不会拍摄组照。
.

   组照要具备8个条件:
1、故事的开头—全景会对主题有介绍性的照片。
2、中景——对一些人或活动进行描写。
3、把镜头集中到某个元素上。
4、人物的肖像描写。
5、表现人物之间交流的照片。
6、故事中最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7、过程照片。
8、结尾照片。

.
  组照是通过多幅照片来阐述一个主题,能够全面、深入的讲述一个事件的进程和结果。绝不是相似照片的堆积。

.



   专题摄影
    专题摄影是摄影师针对一个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一类社会族群,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存在形态,用照片来观照、揭露、批判、赞扬、传播某种内在的特质。专题摄影需要较长时间的跟踪、深入、分析、调查、归纳、提升。
   专题摄影对摄影师的要求具有综合性,不仅仅是技术,还有思想。


.





                     2016.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4:3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19 04:41 编辑

   符号语言摄影作品举例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英雄探妻



            
无EXIF信息


     上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4:46:17 | 只看该作者

表现语言作品举例


陈复礼的摄影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6:3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20 06:53 编辑


   关于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的摄影

  
    记者访问作者贺延光




 贺延光,中共党员,高级记者,《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1968年赴黑龙江兵团插队,1981年为北京青年报记者,1983年为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1985年至2005年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他先后7次在国内最高新闻奖评比中获奖,是国内新闻界惟一一位既获摄影一等奖又获文字特别奖的平面媒体记者。

  主持人:在2005年您又拍出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有很多的人都会把这两幅作品关联起来进行一些叙述。其实到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拍摄的时候,这个情况可能跟《小平您好》那个时候有一些变化。《小平您好》是您当时不在国庆正式采访行列当中,只是很偶然瞬间抓拍下来。到了《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的时候,所有的媒体记者都在拍摄这样一个场景。为什么这么多摄影记者都把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瞬间抓拍下来?

  贺延光:我是摄影记者,不光要拍下来,还要把它拍好。所谓拍好,摄影本身语言运用生动准确到位,才能感染读者,这是很多年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我们用照相机说话,照相机本身有影像自身的规律得以强调发挥。

  这个事不是突发事件,是预知事件。我们知道连战到北京,《中国青年报》可不可以参加这个采访,如果可以去,是不是让我去,让我去应该怎么拍,可以有时间考虑。当时中外记者摄影摄像不下二百人,拍完了之后,我们下大会堂台阶的时候,问两个年轻兄弟报纸的同行,他们很兴奋,我拍下来了,是数码的,影像一按就出来了,两个半身像,握着手面对记者一脸微笑,就是我们常见的外事活动影像。我当时问怎么不拍全身呢?好像他们二位还没有反映过来,我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国民党、共产党六十年后的第一次见面,六十年前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两党关系,今天两党的最高领袖腿要一起迈手要一起伸,为什么不是全身,两个腿要一起迈,手要一起握,恍然大悟,但是事情已经过去了。

  拍照片当然有技术问题,技术是个基础。有娴熟的技术才能保证拍好拍清楚拍准确,这都需要技术保障。技术问题一旦解决,我们对新闻的了解、认识、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这决定新闻作品的成败,能让你的作品与众不同。

  对这个会你是怎么认识?它不是突发事件,大家都关注海峡两岸,可能问题很复杂,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开端。这样的事情,可能是西方记者未必一下能那么认识,但是全世界华人对这个事一定很敏感,我们怎么判断怎么认识?记者的判断应该起决定作用,判断好了,我用技术手段怎么表现出来。

  有了这个想法,开始构思。第一要想拍全身,第二不要握上手,只要伸手示意的意境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海峡两岸开始,不是结束,把象征意义拍出来就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要相信读者,读者都是很聪明的。

  为了能把我事先的预想体现出来,我没有别的办法,中午早去三个钟头排队。上午连战在北大演讲,我拍完之后赶紧回报社,也没有吃饭,只是让司机吃饭,吃完马上走。司机把饭盒都拿到办公室了,我说赶紧走,就是这样。我还不是第一个排队的,前面还有两三个外国记者。

  为什么先去?先去,保证站的位置,大家都抢新闻,通过安全检查,先入场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拍不拍照片都可以想象,如果晚到几分钟,中间的位置被记者站满了,两个人见面,站的偏一点照片就没法用了。一个是后脑勺一个侧面没法用。我还选择了一个高的位置,记者四个台阶,我选择最上面那个,从下往上,背景、地面整个画面比较简洁。如果站在平行的位置去拍,两个领导人身后的门、窗、工作人员、警卫人员都要进入画面,对表达是有影响的,而且这个事件有两个最高领导人足以。


      作者

            
无EXIF信息


           


  主持人:当时您把这个画面拍下来之后,跟其他同行比起来,这幅照片和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在报社刊发之后,和其他媒体刊发的照片不一样,使编辑会有一个考虑,当时报社对这个照片是怎样处理的?

  贺延光:我原来想的比较简单,回报社用半个钟头就能处理完了。在我的办公室做完了之后,周围的几个报社同仁过来,大家都说好,就用这张,当时就得到大家的认可,半个钟头处理完了就走了。晚上编辑突然来电,说被当时的总编辑枪毙了,我大吃一惊,问为什么?对方说没办法,贺老师您得回来。

  晚上九点多我赶回报社,总编辑枪毙的理由是,这么重大的事件拍的太不正式了。我理解什么叫正式,就是常看到的外交、外事活动,两个人握手半身笑。我当时没办法,因为我是一个记者,我是一个部门主任,我知道我的权限,总编辑枪毙了,我没办法。但是我又不甘心。

  我让我们的编辑给外边打电话,看别的报能不能用。上海方面回话照片也不要传了,上海市有关方面有严格规定,凡是牵扯到领导人的照片只用新华社通稿。给《新京报》试一试,说传过来看看,五分钟就回话,《新京报》五个老总一致说用这个照片。署名怎么办?《中国青年报》把照片给《新京报》了,你日子怎么过?我说没有关系,署上《中国青年报》谁谁就行了。但是我毕竟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我还是不甘心,自己报用不出来。我自己比较满意这张照片,我又下楼和总编辑交流。

  我们可以站在上面的角度试着说这张照片有哪些问题,试着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当时围在我们身边有副总、编委和几个编辑,大家一致希望这张照片可以用。总编辑刚来,有副总编给总编辑介绍《中国青年报》过去有个不成文的习惯,如果自己记者比别的记者拍的好,那一定用自己的照片。如果记者不如别人拍的好,那么一定用别人的照片。谁的好用谁的。

  还有人向总编辑介绍,当年贺延光拍的教师节赵紫阳向人民致敬,第二天赵紫阳秘书跟报社要照片。前几天拍了江泽民总书记照片,第二天中办就要江总书记照片。有可能周围编辑、编委意见太一致了,后来总编辑说你们都觉得好,那就用。我记得我们的一位副总编亲自上的,报头缩小一下,第二天出来效果非常好,社会反响比较快,当天下午就有《人民日报》前老总从西藏给我发来短信,有一些朋友给予了肯定鼓励。

  我们对生活的感受非常重要,对生活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能拍到什么程度。我平时不使用闪光灯。八十年代我听过美国一个女记者讲话,15年不用闪光灯了,为什么?她说:我认为新闻现场光线的真实性是新闻真实性的组成部分。我听了她讲的觉得非常有道理,在大会堂采访两会基本不用灯了。但是会议就没谱了,周围两侧都是闪光灯。一个瞬间快门开启的时候,别的灯光都在闪,我的曝光指数就没法受我自己掌握了,不用也得用。

  这个灯怎么用?很多朋友知道我拍的一张比较成功的作品,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正式拍摄之前试拍了50多张。闪光灯开启多大,才能把人物抓住,不要有闪光灯的痕迹,闪光灯使用不好后面有两个人的黑影。多少年不用闪光灯,现在逼着你用,但是我得试验。是全光好,半光好,还是四分之一光好。有工作人员走来走去,我就试了50多张,才决定怎么拍。最后一下拍了三张,能用一张。摄影的瞬间性非常强。别看这个腿迈开,刚迈开没迈开的时候,按快门行不行,画面不能用,人物要倒不稳定,真正成功就这一张。《小平您好》当时连拍三张,第二张字有遮挡。

  我们拍照片,尤其做媒体记者,拍照片不是给同行看,是给读者看。大部分读者未必懂摄影,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不懂新闻的人看懂新闻照片。反过来讲读者的评价对摄影记者很重要,读者感动觉得好,才是真好。别人看不懂,孤芳自赏,我才牛,这是艺术方面的。媒体记者必须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是评价的一个标准。

  《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摄影/贺延光

  ——2005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新闻摄影年度最佳照片奖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5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6:4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20 06:55 编辑


   关于上访者

《上访者》与民间立场
 

 上访者。1977年11月摄于北京天安门与午门之间的路上,此片被数百次发表与评论,1998年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革命文物收藏。

《上访者》者是李晓斌最广为人知的影像,记录了一个被极“左”政治摧残扭曲的底层百姓形象。一个穿着破旧的上访者眼神茫然地望着前方,胸前别着硕大的三个毛主席像章。这幅摄于1977年的照片有着太强的冲击力,以至于当时的所有媒体都不敢刊载。到了198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已经取得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巨大成功,对“文革”遗祸的认识也已深化,《上访者》终于浮出水面,并获得摄影界内外的一致肯定。《上访者》1998年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时至今日,这件作品已经成为收藏领域的重要作品。其限量收藏版已经拍出数十万一幅的价格。

《上访者》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鲜明的民间立场,而这正是李晓斌作品的特点,也是李晓斌后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年轻时有几次机会进入权威媒体担任摄影记者,但李晓斌都拒绝了,因为摄影对他来说只是表达自己理念的工具。与官方新闻机构的摄影记者不同,他喜欢把镜头对着普通人,认为他们是参与和创造历史的重要部分,有着崇高、神圣和伟大的一面。由于民间立场的存在,使得历史的记忆不是只有一种说法,从而变得更加真实。比如在毛泽东逝世时,李晓斌拍了不少广场、街头的悼念活动,也把镜头对准了一个在公交车上拍照的普通人。李晓斌的镜头纪录了平民生活一点一滴的变迁:烫发的出现、知青返城、美术展览、北海公园的时尚青年……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照片让经历者回忆,而未经历者得以知悉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时政策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匮乏,到改革开放后青年人能够追求时尚、艺术,李晓斌的照片成为让后代们了解父辈的一个个标本。当然,许多照片的话题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一慢二看三通过”、“不准掉头”在今天的年轻一代眼中多半只是一句交通标语,然而这却是当时社会心态的象征。
  作者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620分钟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6:4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20 06:50 编辑


关于 英雄探妻



《英雄探妻》



《英雄探妻》(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袁学军 摄
  
  由著名摄影师袁学军拍摄的《英雄探妻》是一张获得新闻照片金奖的摄影作品。其主人公张良善是一名普通而又伟大的西藏汽车兵,被兰州军区命名为“高原模范汽车兵”。原是阿里军分区叶城留守汽车营的一名专业军士,在1998年提干前,他已往返阿里280多趟。提干后,他仍带着汽车队翻咯喇昆仑,越冈底斯山,奔跑在这条险象环生的道路上。1992年10月,爱妻何桂丽因分娩难产失血过多离他而去。8年过去了,他不知多少次来看望妻子,坟前被踩出一条小路。他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来这里汲取一种只有爱才能给予的力量。他代表着广大中国军人!代表着中国军魂!

  这张曾引起强烈反响的摄影佳作,目前已在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进行了限量鉴证,使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高,此作品限量10幅,同时作品被收入中国摄影著权协会“中国摄影优秀作品数据库”,给予50年版权保护。



  作者

         
型号 : Canon PowerShot G10   产商 : Canon   软件 : Adobe Photoshop CS6 (Windows)   
光圈 : F3.2   快门 : 1/20 秒   感光度 : 800   焦距 : 9.784 mm   对焦距离 : -    
拍摄时间 : 2013:04:23 20:18:48   GPS信息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250400分钟
7
发表于 2016-5-20 07:10:54 | 只看该作者
引人思考,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3890分钟
8
发表于 2016-5-20 15:44:0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杨老师把蔡老师的教材整理出来,那天听课没记多少,正遗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38400分钟
9
发表于 2016-6-1 17:21:41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0300分钟
10
发表于 2016-6-3 15:27:17 | 只看该作者
大师的课程,加上杨老师的理解和分析,收益颇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4-25 07:08 , Processed in 0.05284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