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20-2-3 20:13 编辑  
 
土人说片---2020---1 
 
           题目要服从画面语言 
 
 
 
                  
 
 
 
 
          作者  蓝岛六号   题目 好儿媳 
 
    一幅很温馨、很喜悦的画面。表现的是农村的两个女人,一老一少,两代人。内在的自然慈祥与欢欣洋溢于脸上。画面元素很简洁,两个人物之外,背景是一户农家的土房,房舍干净整齐,线条流畅。画面的构图无可挑剔。主题清晰明确——孝与慈的赞颂。 
    作者命题“好儿媳”,一定是了解这个家庭里二人的关系。儿媳一手搀扶婆婆,一手挎着椅子,读者很容易读懂画面的含义。 
     我要说的是关于这个题目。 
    人物摄影作品,命题离不开人物。命题方式一种是对人物身份的注释,一种是对人物行为的讲解。这幅作品属于前面第一种。 
    如果是对人物身份注释,那一定是指主要人物,即画面主体。另一个人物,或更多的人物,则起着陪体烘托的作用。 
    这幅画面上,两个人物,谁是主体,谁是陪体呢?仔细看,各占半壁江山,无主无次。认真从体量上看,从表情上看,可以说,老太太更突出一些,分量更偏重一些。那么,作者为何用题目有意引导让读者更关注右边年轻的女人呢,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冷眼间读者可能没有发现特殊处,这时读者要细心再读。 
    反复读,还是没有发现更深的内蕴存在,还是觉得老太太的体态、神态更占优势。那么,这个题目就不是很贴切,需要换题目。 
    这类画面,命题时不宜有偏正,适宜使用兼顾两个人物的题目,例如“婆媳间”,假如不是婆媳,而是母女呢?作者需要和被摄者沟通,通过交谈弄准确。 
    如果用第二种命题方式,要告诉读者他们是要做什么去?比如,去看戏,去村部开大会,这就把画外的画引进来,包含深层的社会内涵。 
 
                 202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