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总版主评析——2016——89 情 系 乡 里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12063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09: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12-12 09:58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6——89

                

——看 温泉的《板城老街》有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热爱的深情。我很喜欢,经常吟咏。因为我的内心也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篇赞美承德的《山城赋》作文,获得全校“五四征文奖”第一名。承德的山水园林,古刹老庙,青砖青瓦的街巷,让我念念不忘。到了而立之年,我又辗转回到了承德。看到一座座老建筑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惋惜而心痛。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世代遗传的念旧感,更为历史文化的保护意义。在拆与建的城市改头换面热潮中,我写了好多篇文章,讲述历史,抒发情感,议论得失,建议献计,以为热情和说理能够感动规划者、决策者,挽留那些刻写着历史印痕的青砖瓦舍。但是报纸上墨写的文字,在钢铁机械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即使是发表在头版,大字标题,也无力抵挡毁灭历史文化的推土机。

    我到过江苏的周庄,夜深时刻,我在宁静的文化氛围中中站在周庄的石头桥上,望着粼粼泛着灯光的水面,水中那隐隐波动的老房倒影,为在改革开放关键时刻,在如何富裕起来的讨论中,周庄的决策者们听取了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的建议,去掉“苦”字的头,保留一个“古”,就能保证周庄人民沿着保护“古”的方向,迅速富裕起来而感慨。后来的实践 大家都清清楚楚,我就不多说了。同样的例子还有山西的平遥古城。

    有的人也许会问:难道那时候承德的领导们没有问计于民,问计于专家、智者吗?有啊!1972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在群众电影院的报告,很多人听到过,侯教授说得明明白白,怎样保护,怎样发展。以后还有罗哲文教授多次来承德考察,多次提出宝贵的建议,甚至还有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考察讲话,那应该称作指示,都特别正确,特别珍贵!政协委员冯骥才先生还有许多著名建筑大师严厉批评过在现代化过程中摧毁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风潮。
    遗憾的是忠言逆耳,智者的话与升官晋级不产生关联。承德的老街老巷老屋越来越少,直至最后一条街也在人们的眼前消失。
    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承德,历史古城已经残缺不全,除了避暑山庄和周围的几座庙,城市中还有多少历史建筑?

    正因为如此,我对古建筑方面的摄影大赛特别支持,对表现老街老巷老屋,传统民俗的摄影作品特别珍爱!
    温泉的一组板城老街拍得好。这一组作品不是着眼于老旧建筑,而是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背景,客观记录了一条老街上人们的生活实景。看似随意拍摄,但是每一幅都很精心,有立意,有故事,有重点,有看点。若干年后,不用很久,这些照片的历史价值就会显现。


      作者温泉的话:
    板城老街——这条下板城人再熟悉不过的老街道依然保持着15年前我在帝贤厂当工人时的样子,只是在瑟瑟的秋风中显得冷清。
.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在承德地区的县城,乡镇,还有很多类似的景象,把他们拍下来,留存在档案中,这就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镌刻在石头上的乐章。人与建筑的风景是具有民俗味道的人文风光。纪实性、艺术性,蕴藉着丰厚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
    为了历史,向温泉致敬!
            




2016.12.12早晨
总版主评析——2016——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6-3 17:41 , Processed in 0.0476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