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标题: 总版主评析 2015——84 一幅令人动情的好作品 [打印本页]

作者: 热河土人    时间: 2015-12-12 09:10
标题: 总版主评析 2015——84 一幅令人动情的好作品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12-14 05:58 编辑

总版主评析 2015——84

             嗟我农夫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一幅令人动情的好作品
         ——欣赏心灵舞动的《秋》


           

   
     佝偻着腰,衣衫湿透,巍巍地站起,因为费力,不得不以手拄持玉米秸,支撑着瘦弱的躯体。望着应该收获的玉米地,此刻他在想些什么?他准备做些什么? 那须发皆白的苍颜,虽然只露出一点侧面,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老人年岁已高,饱经沧桑。
     一个垂暮的老人!一个正在劳作的老人!

   看到画面第一眼,我便被吸引,眼睛睁大,心在颤动。农民一年的辛苦,到了收的时刻,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过农村劳作体验的人,能够想象得出。一顶草帽遮挡不了风雨,一件汗衫明显看得到汗湿的痕迹。耄耋的老人,不能坐享颐养之福,还要为春种秋收而辛劳。茫茫的玉米地,寄托着一位老人的温饱的希望。


      今天12月12日,很多人疯狂抢购的日子。此刻是早晨8点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凉了,我顾不得吃饭,一定要把我的感受先说给更多的人听。


    这幅作品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分析,都是难得的佳作!
    多么统一的色彩,多么柔和的色调,多么恰如其处的构图,多么耐看的虚实,多么传神的身姿,多么内蕴丰富的背影,多么沉重的主题,……



      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这幅作品的价值。鱼目混珠,将其混在组照中,以秋天为题发表。

    我想到了朱自清刻画自己父亲的名篇《背影》,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想到了焦波的系列摄影《俺爹俺娘》;想到了刘和刚演唱的歌曲《我的老父亲》;想到了古诗“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白居易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田家少闲月,力尽不知热”
      
           立意,主题,思想——摄影人最需要的修炼!缺失这些,好作品会“蒙尘”!
         
   
          农民脱贫问题,养老问题任重道远!

   
          向大家推荐这幅作品。

          如果是我的学生,这幅照片不能感动你,你就别玩儿照相机了!


           

                                      2015.12.12早晨





补说:

    电话与作者了解拍摄的过程,知道了是作者回乡偶遇。画中老汉已经80多岁,与儿子生活在一起,生活还算安逸。不是因为艰难,而是老人秉性勤劳。虽然年事已高,身体很好,不愿坐享其成,坚持劳动不已。看这幅作品,读者可多从赞美劳动人民的品质着想。



                                                                                               土人




作者: 游走天涯    时间: 2015-12-12 09:14
首席欣赏杨老师赏析文章。学习了。
作者: 心灵舞动    时间: 2015-12-12 11:31

      老师您好,顾不得吃饭来评析我的作品,真是辛苦了,是啊!上课时您经常提到作品的立意,主题与思想,学生都学哪去去了
此片虽看不到人物表情,但老汉看着大片大片收不完的庄稼,内心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 鹰子    时间: 2015-12-12 13:25
老师解析的非常精彩!
作者: 快乐影人    时间: 2015-12-12 14:15
又上了一堂生动的摄影课。
作者: 东方欲晓    时间: 2015-12-12 16:36
精彩评析
作者: 夏日雨荷    时间: 2015-12-12 18:29
认真学习老师的评析。
作者: 雨晴同城    时间: 2015-12-12 21:04
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可能并不光鲜亮丽,也没有特别明显的主题,可能只有一只手,一个背影,一顶草帽,没有硬朗的线条,柔和的平光,但细细品来,有甜有咸有苦有辣,不同的欣赏者,有不同的感受,这幅作品的主题《秋》我能联想到收获,但更适合一位老人,地里的玉米早就应该收割了,为什么老人才来收秋那,我会想到老人生活艰辛,有些力不从心,可能儿女正在北京打工,老伴正在家里忙里忙外,《秋》不只是一个季节,它可以是一位老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现象,毕加索的抽象画,没有很多人看得懂,能细细品味别人的作品,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能读懂作品才是最大的快乐,有些艺术作品的主题是含絮的,不能给与确切的定义,只有作者才能解其含义,因为作者创作身在其境,感触之际。但愿读懂所有人的作品-----学习中----
作者: 简单    时间: 2015-12-12 21:21
一堂生动的摄影课,感谢老师,认真学习。
作者: 蔡志刚    时间: 2015-12-12 21:44

精彩评析
作者: 热河闲画    时间: 2015-12-13 17:51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民来说,多为靠天吃饭的。好年景粮卖不上价,歉收年景卖不出钱。年轻人多为外出打工寻出路。老人黝黑而青筋暴露紧握秸秆的手,几穗稀稀瘦弱的玉米,虽然看不到脸,也能体验到老农的内心感受。关注农民问题的好片....
作者: 热河土人    时间: 2015-12-14 08:54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12-14 18:47 编辑



再补说:
  
       前文结尾的话,是说给我曾经的学生们。有人质疑是否说得严重了?


      我要补说的是:摄影需要多多关注人民群众,摄影不能回避善恶美丑,。6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前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明确指出,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摄影人不能一味地回避生活,只钟情于风花雪月,不问国事家事。承德摄影家网也应该大力倡导正能量。

      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中国人有硬骨头,也有软骨头。
       振兴中华,首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是爱国,人人有捍卫国家,捍卫真理,捍卫正义的勇气。        
       12月13日是中国的公祭日。我们不能忘记,八年抗战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抗击日寇感人故事。然而,无论淞沪战役中时的“八百壮士”故事多么气壮山河,不管晋察冀大扫荡时的“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多么感天动地,也不论三江大讨伐时的“八女投江”画面多么惊神泣鬼;都改变不了抗战时期伪军人数始终比侵华日军多这一严酷事实。对此,倘不能予以高度警觉和深刻反思,或许就失去了对历史的起码尊重。一部艰苦卓绝的抗战史,客观地讲,倘无美国的那两颗原子弹,以及百万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时间无疑就会改写(引自梁石川的文章)。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到未来”。这既是永远的普世格言,也是使人远离自欺的清醒剂。在南京,十几个日本兵押解上万名俘虏去屠杀,中国人麻木不反抗,任人宰割的事件上,不仅使人清晰地看到了秦始皇、汉武帝阉割中华文明所留下的后遗症,而且也让人准确地找到了中华民族曾经屡遭外族侵略的原因所在。“ 这是解放军刘亚洲将军说的话,我很赞成。


          好的摄影作品要歌颂中国人的善良、勤劳、坚韧、拼搏、正直、忠勇、智慧,宽容、团结……
       摄影是求善求美的活动。摄影人必须要有正义感,有嫉恶如仇,无私扬善的勇气!











作者: 天津玉科    时间: 2015-12-14 12:05
各位老师说的非常好,学习,感动!
作者: 雨晴同城    时间: 2015-12-14 13:32
的品质,思想,道德。之所以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才敢在这里与您发表不同的观点,我没有否认这是一副好作品,只是在标题的立意方面与版主有各自的观点,我和版主素不相识,也谈不到嫉恶如仇,反之我更感谢各版主为众多影友无私的点评修改图片做出了很多贡献,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公正公开无私的摄影平台,为了网站的健康发展我想给版主提一点意见,希望版主不要生气,点评一副作品一定要精准,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图改变一张图片的主题,裁切图片更是讲究,有些时候不能只为了突出主体,裁掉了一些很重要的陪体,而失去了画面原有的环境,每一个摄影者的审美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这可能就是摄影的魅力吧。如有不妥之处,还请版主多多谅解。
作者: 雨晴同城    时间: 2015-12-14 13:37
版主好,我是雨晴田野,对一副作品的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品质,思想,道德,
作者: 游走天涯    时间: 2015-12-14 16:21
生动的摄影课,感谢老师,认真学习。
作者: 热河土人    时间: 2015-12-14 17:49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12-14 18:16 编辑
雨晴同城 发表于 2015-12-14 13:32
的品质,思想,道德。之所以我是一个正直的人,才敢在这里与您发表不同的观点,我没有否认这是一副好作品, ...

雨晴同城,您好?

感谢您的直言!
     作为版主,要对一些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赞美,也会有批评建议,可能涉及到构图、立意、题目等诸方面。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能不一致,目的都是为了共同提高。一起商讨,决不是把哪个人的意见强加给谁。
     关于对画面的剪裁,我是对一些作品的画面提出过剪裁意见,例如岁月如痕的一幅坝上风光摄影。我不知道是否对您的作品提出过裁剪的意见。检索今天的网页上,把你的两幅照片选入精华版块,完全是赞赏,没有任何剪裁。只是对《钥匙,给你》的题目提出了建议,因为画面上很难看得清楚手里拿的是钥匙,仅供参考,你可以完全置之不理。您认为哪一幅剪裁得不合理,请告诉我。
     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都是在学习中,每个人的见解不一样,很正常。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见解就是精准的,而且精准的高度是不同的。版主的意见也避免不了是错误的,咱们互相帮助。   
     至于对心灵舞动的这幅作品的评论,有些话只是对我的学生们说的,不敢要求别人。

    欢迎畅所欲言。





作者: 心远地偏    时间: 2015-12-14 20:43
本帖最后由 心远地偏 于 2015-12-14 21:02 编辑
热河闲画 发表于 2015-12-13 17:51
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民来说,多为靠天吃饭的。好年景粮卖不上价,歉收年景卖不出钱。年轻人多为外出打工寻出 ...

这的确是 目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严重问题。
我身处县城,更贴近农村;也喜欢拍摄这类题材。曾在蜂鸟网发过一组表现农村、农民生活状况的照片,留守老人很苦!
应该说,勤劳节俭是中国农民普遍的一种美德 ,毋庸置疑。但在目前的农村里,这种所谓的“美德”却被许多年轻人拿来作为遮羞布或者借口!农忙时节我下乡采风,时常见到老人在土里刨食,家里的儿媳妇穿的花枝招展,不下地干活。其实,有较大一部分年轻人没走多远,就在县城里干活或居住,就是不愿意回家再干农活。试想,在农村比较艰苦的生活环境里80 多岁的老人,比不得城里人健康。去年10 月我曾到县医院骨科看望病人,见到许多农村来的病人。医生讲,这个季节来的病人大部分是乡下来的,多数都是上岁数的老人,在收秋时受伤,其他科室也不少。与其说这些老人勤劳,不如说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然他们吃啥?
直说了一通个人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
再谈谈我对此片的一些看法。单就照片而言,不知作者见到这个场景时是何感受;然而,直入我眼帘的老农形象,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幅悲凉的景象,衣衫褴褛,佝偻驼背,手冒青筋。参差不齐的玉米秸秆,以及稀稀拉拉挂着的几个玉米,丝毫看不出丰收时节的喜悦。表现人物的情绪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环境渲染等方面来表达,这里的老农没有表情,肢体语言和环境倒是传达出了沧桑、无奈和茫然。因此,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以表现老农生活的艰辛更为贴切,也符合当前农村实际状况,也更有震撼力。
学习过总版主许多评析文章,很是受益。论坛就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地方,只有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最后达到在认识上的基本统一,才能够增长知识,提高水平。
作者: 雨晴同城    时间: 2015-12-14 21:17
版主好,刚看到回信,十分感谢您的耐心解答,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目的都是为了共同提高,但是我看到了一个现象,如果是版主发的照片,就没有人给差评,我想这也不是版主所想要的吧,我想了一个办法,想让大家成长得更快,所发作品定时不署名,让大家不知道是谁的作品,互相批改作业,经过一定的时间,大家都参与打分,评出精华,我认为这样才公平,公正,大家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才能玩的真正开心,提高得更快,说起来简单,网站改进可能难度会很大,我自己的感想而已并无他意,希望版主理解。
作者: 岁月留痕    时间: 2015-12-14 22:39
           杨老师的评析非常深刻,引经典句,把我们深深的带入了画面当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摄影课和文化课,受益匪浅。
作者: 身材太好    时间: 2015-12-15 13:12
老师评论精彩、学习!
作者: 翰林学士    时间: 2015-12-15 14:51
谢谢杨老师点评,一幅好的作品重在立意,思想是作品的主题,一定好好学习。
作者: 山寨梁大师    时间: 2015-12-15 17:21
学习了
作者: 心远地偏    时间: 2015-12-16 09:02
  针砭时弊、 揭示落后现状,目的也是要唤起人们的良知。不可否认,这是纪实摄影的一大特点。
  谢海龙的一张《大眼睛》,揭示了落后的农村教育现状下,农民孩子渴望读书的美好愿望;从而,唤起了中国轰轰烈烈的希望工程!
  表现落后现状,并不是侮辱社会;只有看到落后,才能激发进步,唤起人们的爱心。
  
作者: 使者    时间: 2015-12-19 13:11
认真学习老师的评析!




欢迎光临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http://www.99sy.co/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