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标题: 鹿儿峡馆小记(续) [打印本页]

作者: 风花雪月    时间: 2018-6-23 22:50
标题: 鹿儿峡馆小记(续)
本帖最后由 风花雪月 于 2018-6-23 22:56 编辑

       本来,对于鹿儿峡馆小记应该到此结束了,可是,再读再想之后,觉得仍有未尽之意。学过历史,就会知道,檀渊之盟引出的道路走过了辽宋许多历史人物,他们每经过一所驿馆都要做首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像前几年的中国公费游客到欧洲旅游一样,哪能不拍些照片回来晒晒,古时候还没有相机,往来的大都是文人骚客,所以,这一百一十八年的时间段里,出现一种颇具特色的诗,叫“使辽诗”。有一个人可能写不出来诗,他,就是想占有林冲爱人的高衙内的爸爸~高俅,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踢得一脚好球。王安石的起步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以他的博闻强识,学富五车。他没有走过这条路作为纪念吗?我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便查找历史资料,发现宋朝之后的元明清都有人思考这个问题,别人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我却只为了留步鹿儿峡馆的人中,多一位我敬佩的历史名人。因为没有历史资料明确记载,所以是是非非一直不能确定,倒是一位当代历史学者的辨析可以借鉴:宋嘉祐八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063年4月,王安石出使过辽国,之前皇帝仁宗安排他三次,他都请假改为他人出使辽国了。经专家学者从他的《伴北朝人使诗》18首和《奉使诗录》22首结合其他资料推论得来的答案。
      




2.jpg (91.33 KB, 下载次数: 100)

2.jpg

3.jpg (88.23 KB, 下载次数: 95)

3.jpg

作者: 风花雪月    时间: 2018-6-23 22:56
但不管王安石的结论怎么说,也不如苏颂、刘敞何时何地到过辽国表现得干脆直接。闲暇再读北宋使辽诗,才知道苏颂写有《前使辽诗》30首,《后使辽诗》28首,从无意中发现苏颂还有一首《和宿鹿儿馆》再现一千年前的鹿儿峡之美,这是《承德县志》里所没有的,不知《承德府志》里有无记载。   
和宿鹿儿馆
          苏颂
边城射猎取麑麛,夭麌仁心所不为。
鸣角秋山少閒日,标名邮馆客慵窥。
      全文的意思是边城塞外的人们射猎了幼鹿,捕杀成群的野生动物是善良仁德之人所不屑的。虽然是秋日人们也不得休闲,黄昏的时候,在一所有官方标牌的驿站里,一个过客正懒慵慵地向窗外观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东山嘴北山根有一所古色古香的精美驿站,门前,从大杨树沟和化营流出的溪水汇集到一起,潺潺不息,小桥简约却不失沧桑感。茂密的森林,红黄相间,姹紫嫣红,秋景迷人。夕阳西下,三五十户草屋炊烟袅袅,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因为居住在这里的是奚族人,说的绝对是外语,一点都听不懂)。射猎归来的人带着收获的幼鹿羚羊野兔乘兴归来,难免让站在窗前旅途中困乏一天的过客大宋使者思乡情重,触景生情,顿生怜悯之心。





作者: 风花雪月    时间: 2018-6-23 22:59
题外话:      我心中总是记得自己收藏的几枚古币中有熙宁元宝铜钱,寻找几次终是未能如愿,深以为憾。6月18日,端午节,我回老家和妈妈一起过端午,原准备起早回家登山拍雾海的,凌晨看窗外,天空像雾霾,便晚回两个小时,谁知一过家乡后山,浓雾弥漫,停车后告诉妈妈先吃饭我去登山,到半山腰,看太阳早已经出来了,朝霞的色彩荡然无存,便走走停停,犹豫好几次,终于下决心要实现50年的梦想——攀登家乡后山之顶。这个年龄了,放弃一次下次不知何年何月,唯恐成为遗愿,便不顾爱人电话催促,一直奔向顶峰,离顶峰一步之遥时突然发现山路中有一枚铜币与雨后的土地形成强烈的反差,便先拍摄下来,再仔细看看,第一眼以为是开元通宝,回家再看,竟然是篆体熙宁元宝,这莫非是天意吗?明明是曾经是辽国的土地,山下居住的是奚族人,山顶怎么会有宋币呢?恐怕是传说这里林木参天,曾经是孟良焦赞一类的人安身之处。也许,不管我在哪里攀登,上天都会把我想要得到的历史佐证有意无意地放到我的眼前。



作者: 风花雪月    时间: 2018-6-24 08:01



作者: 风花雪月    时间: 2018-6-24 08:03
雨石老师你好,我昨天发的是审核没有通过还是没有收到,我没有留底,找不到了。




欢迎光临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http://www.99sy.co/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