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土人 发表于 2020-11-25 18:39:32

漫谈实与虚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20-11-25 18:43 编辑


水中月,镜中花,是影子,是虚无,有用吗,在哲学思维中,在艺术创作中不仅有用,还有大用。


    漫谈实与虚

有一天,老子的一位邻居遇到老子正在散步,不禁好奇地问他:“老先生,我常常看到有许多有名望的人到你家来拜访,他们来做什么?”    老子和蔼地说:“他们是来求道的。”    年轻人疑惑不解地问:“道是什么?”老子笑着说:“道就是虚无。”    年轻人听罢不禁大笑:“虚无有什么好请教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虚虚的东西,与其这样还不如学点务农经商的本领更实用一些。”    老子听后并不反驳,只是指着街道旁边的房子对年轻人说:“年轻人你告诉我,房子是用来做什么的?”    年轻人奇怪地望着老子说:“房子当然是用来住人的,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情。”    老子又问道:“那你告诉我,如果房子中间实的而不是空的,它能住人吗?”    年轻人说:“那当然不能住人。”    老子笑道:“这样看来,‘空’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有用的。”年轻人听后若有所悟,忙恭敬地向老子施礼:“老先生请恕我愚钝,刚才您所讲的道理我有些明白,但是不完全懂,请您再详细地解释一下好吗?”
    老子接着说:“在常人看来‘虚无’似乎是什么也没有,空空荡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一点用处。但是你知道吗?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无’就没有‘虚’,就拿这房子来说,如果房子没有‘空’,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就不能住人。常人只看见‘实有’的用处而不知‘虚无’的用处更大,‘虚无’其实是‘实有’的根本,要想真正把握‘实有’就得先认清‘虚无’是什么,所谓求道,其实就是指学习认识‘虚无’的过程。”   年轻人听后茅塞顿开,感叹道:“听您的一席话,让我有如梦初醒的感觉,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虚’原来比‘实’更有用。”
   摄影是实的吗?是,无物则无像,摄影是物本的再现。光线使物本产生影子,影子是虚的。那么摄影的“影”到底是实,还是虚呢?     物本既可视,又可触,影子只可视,却触摸不到;影子是光的绘画。既实又虚,虚实结合,使摄影妙趣无穷。摄影者的眼睛里,猴子捞月亮的童话是惟美的。    摄影者必须有虚实变换的思维模式。有人 说,越是智能水平高的训练就越是呈现虚多实少的特征, 摄影者在关注和强调“实”的同时,要留心看到“实”的相对面“虚”。    在很多艺术的表现里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侧面为实,正面为虚。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在摄影中,本物为实,影子为虚。虚境乃是在实景基础上创造的一种空间。捕捉虚境,有虚有实,会使摄影更为饱满,更有灵气,更有诗情画意。    影子是虚的,但也是美丽的。

    为网站日夜辛劳的站长,版主,管理员,编辑们,无私无我,他们的工作,有形的,我们看不到,无形的,更摸不着。虚的意象,在我们的心里却是受尊重的实像。    人生有物欲,食色性也,皆为实;人生有喜怒哀乐,情感所致,皆为虚。    下过乡的老知青们,曾经探讨过那一段特殊的历史事件,由来、发展和意义,有过“青春无悔”、“青春有悔”的争论。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哲学,也涉及“实”与“虚”的哲学思维。
    把人生看淡一点,特别是把身外之物看淡一些,虚其心不失为一剂良药。遇到问题时,善于平息内心的不平,通过独善其身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其实,你不妨将人生看作一个过程,一杯酒,一局棋,那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物质追求中。物各有性,人各有志,随遇而安,任性逍遥,看起来是无为,实际上是人生哲学的最精彩之处。   由学摄影、收藏,引申到修心。虚其心是一种修养的过程,是一种道德的净化。“老去原知万事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年龄越大,生命越长,这种感悟越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谈实与虚